当前位置: 塑机 >> 塑机市场 >> 晨光电缆为何能挤进国网第一供应商梯队
朱水良现任浙江晨光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兼总经理,是高级经济师、工商管理硕士。30多年来,他不忘初心,执著线缆主业,以工匠之心,以创新为魂,专注做好一件事,铸就民族品牌,先后荣获浙江省优秀企业家,省优秀共产党员,省创业创新企业家,嘉兴市自主创新贡献奖,南湖百杰,嘉兴市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家等称号。
年,原平湖县全塘乡创办了一家小作坊企业——平湖电线厂,建厂初期,创业条件十分艰苦,全厂只有12名职工,由于缺少资金,每个职工是东拼西凑元集资款进厂的,生产车间是从乡建筑队租借来的,生产设备只有一台45#挤塑机,加上一台车床和一台自制的成圈机,这就是企业的全部家当。只能生产农民建房用电线,由于企业规模小,没有知名度,产品没有品牌没有市场,造成严重积压,资金无法周转,企业产生亏损。
面对经营亏损局面,乡工业公司决定关停企业,当时还身为操作工的朱水良向乡工业公司领导提出承包企业,跨出承包经营步伐。为了推销积压产品,盘活沉淀资金,朱水良发动全体职工和业务员,跑市场,找销路。为了把产品送到桐乡和嘉善等地方,他往往要租用手扶拖拉机送货,跑在坎坷不平的公路上,颠簸得五脏六腑都要翻身,到达目的地时,往往是一身灰尘,灰头土脸,尝尽创业酸甜苦辣。
年,朱水良组织企业异地搬迁,扩大生产规模,定位投资和发展方向,决定走一条专业化之路。当年实施低压电缆技改项目,产品从民用电线,扩展到低压电缆。年,朱水良组织对行业和市场调研后,决定投资万元实施第一次交联电缆技改项目,从芬兰诺基亚公司引进国际先进的交联电缆生产线1条,从美国希波公司引进局部放电试验设备1套,年技改项目全面投产,研发生产的35kV及以下交联电缆产品投放市场后,出现供不应求局面,产品走进华东等许多地区供电局,全国城乡电网改造,秦山核电站和葛州坝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建设项目,纷纷选用“晨光”牌电缆产品,企业被国家经贸委列为首批全国城乡电网改造用电缆定点生产企业。
年,晨光电缆销售产值首破亿元大关,成为全国线缆产品生产基地之一。年,企业实施kV高压交联电缆技改项目,抢占了国内特大型建设项目机遇;年,投资2.5亿元实施kV超高压交联电缆和中低压电缆技改项目,年项目投产,当年销售产值突破10亿;年,引进第二条kV超高压交联电缆生产线,扩大超高压交联电缆生产规模。目前,“晨光”牌高压、超高压交联电缆产品已成为国网公司第一供应商梯队。
年,朱水良又投资近1亿元,组织实施“年产25万公里辐照布电线技改项目”,从芬兰引进最先进电线生产设备,打造全国布电线生产样板工程,被列为浙江省和嘉兴市“机器换人”专项计划重点项目,得到政府支持。企业产值从建厂初的几十万元,增加到年的20亿元;线缆产品从家装电线,升级换代到具有高科技含量的超高压和智能化电缆;产品种类从最初的一个系列五、六个品种,扩大到目前的六大系列,上万多个品种,成为国家电网公司黄金供应商。
总结品牌创建之路,朱水良深刻体会到,只有发扬工匠精神,以高质量产品夯实品牌地基,才能提升品牌价值,企业才有发展空间,才能实现从产品销售,向品牌营销的华丽转身,才能实现市场从农村走向城市,从城市扩张到全国,从国内跨进国际市场。
朱水良注重打造技术创新体系,构建人才高地,组织建立了省级企业技术中心,省级企业研究院,省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,国家级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,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,培养出一支多人的工程技术和研发人才队伍,配备先进的研发和试验设备,组织科技人员开展国、内外技术合作,与清华大学、中国电科院、上缆所、西安交大、上海交大、浙江大学、德国特勒斯特公司、英国BWE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,瞄准国、内外科技动态,根据科技发展、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趋势,组织新设备、新工艺、新材料和新产品研发,走出一条科研成果产业化之路,取得丰硕科技创新成果,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始终走在行业前列梯队。
朱水良始终带领干部职工坚持“创新发展是硬道理”文化理念,不动摇,不偏离,不易辙,与国家民族同行。教育干部职工要坚持“专心做好一件事”,要经得起诱惑,耐得住寂寞,扎根实业,抓住机遇,创新发展,与国家民族同行。